8月25日,在“明石杯”中国大学生微纳大赛全国总决赛期间,“第六届微纳制造院士高端对话会”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成功举办。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东明、蒋庄德、何友、尤政、王向明,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洪明辉,欧洲科学院院士姜开春,中国航发专职型号总师黄维娜,国创微纳制造研究院董事长高峰出席活动。
本届院士高端对话会主题是:培育新质生产力,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,各位院士及嘉宾围绕主题畅谈见解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东明
世界正全面走向智能化,智能化需要传感器实现万物互联,传感器设计与制造是典型的微纳制造技术,也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要素,明石杯大赛把该领域优质的创新资源集成起来,给人才提供平台,深化产学研合作,培育新质生产力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 蒋庄德
从94年举办首届中国微米纳米大会以来,历经30年的发展,微纳制造技术成为多个重点领域实现技术突破的关键,也是国际技术竞争的重点领域。通过明石杯大赛形成人才、成果、产业等创新资源的融合,进而推进新质生产力的“落地”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友
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一个典型领域,人工智能就是延伸到体外的人类智能,具备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人工智能将深刻的影响教育,改变施教者、施教环境、施教手段、施教对象等全要素,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 尤政
传感器技术要转化为新质生产力,一是要推进创新,包括新材料、新原理的创新;二是要加强传感器数字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研究;三是要实现一批高端传感器的国产化突破,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。同时在人才培养上推进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一体化,为产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向明
飞机结构技术的发展已经迈入到结构功能一体化阶段,其中表面功能离不开微纳技术,如薄膜、传感器的突破,航空制造技术是典型的高端制造,经济效益突出,希望实验室的研究更多地与实际应用结合,追求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,助力飞机结构迈入智能化阶段。
新加坡工程院院士 洪明辉
分享了微球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经历,提出,培育新质生产力,一要做“深”基础研究,这有赖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努力,二要致力于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,这需要进一步密切高校、院所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。
欧洲科学院院士 姜开春
新质生产力有三点内涵,一是“新”,就是必须要创新;二是“质”,就是追求高品质、高质量;三是要服务于生产力。传感器非常重要,明石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平台。作为一个工科人,大家要以“改造世界”为追求。
中国航发专职型号总师 黄维娜
参加明石杯活动感受到了满满的年轻“能量”,在航空发动机的发展中,传感技术非常重要,特别是对自主创新有着迫切的需求,这有赖于高校的基础研究和人才教育,同时要致力于实现成果的转化应用,让中国的航空发动机用上更强的“中国芯”。
国创微纳制造研究院董事长 高峰
大赛的影响力和权威性不断增强,得益于科学的评审流程和评委公平、公正的评审工作。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创新,创新的关键在于人。作为企业,首先是高质量“生存”,不是单纯设定经营业绩的增长指标,而且把焦点放在推进创新上,把基础打好,路子走对,增长和发展是自然结果。